首 页
手机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集团新闻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陆文荣:用好“三原色”,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于:人民政协网  2023-11-29

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两个结合”作出部署,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5个方面,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给予深刻阐释。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挑战,如何学深、悟透、践行“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有力地守卫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需要在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向度上下功夫,用黄、红、蓝文化三原色绘画卷,构建起贯通三者的有机文化体系、逻辑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 读懂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去时”,深耕“文化黄庭”,讲好“黄帝内经”

任何民族的延续都不能割裂历史根脉,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守好自己的“文化黄庭”。

何为“文化黄庭”?中华文化瑰宝《黄庭经》认为:万物有核心曰“黄庭”,任何事物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涵养精气神。文化黄庭,就是国之大者的文化内核,关乎国本、国运。

要读懂用活中华传统文化的“过去时”,首先就要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分清历史文化的主流和支流,认识到黄河奔腾万里,难免存泥含沙。进而立足于中华文明的“黄色沃土”,深耕中华民族的“文化黄庭”,“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这就需要我们牢记“中国人”身份,凝聚“中国根”共识,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阵地的高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多重角度来了解并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藏的经验智慧、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着力推动文化的活态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摸好底、选好曲、定好调、填好词、搭好台、唱好戏。

这种深入挖掘,既是我们中华民族增强内生动力、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我们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东方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既有利于我们强化文化自信,为优秀传统文化而骄傲,也有利于我们反思文化瓶颈,认识到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如何深耕“文化黄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这便为我们读懂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去时”提供了基本遵循。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也为我们弘扬黄帝文化、讲好“黄帝内经”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宝库中,有着丰富多彩、睿智深邃、保存了大量民族记忆的“黄帝内经”。其中,不少论述虽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有跨时代的积极意义,既有利于个人修身,也有助于社会治理、经济建设、国际交流。唤醒并守正创新地把这些“黄帝内经”讲明白、讲清楚,进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实现“黄中通理”“黄裳元吉”的显著效果,已然成为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必答题。

而这正是我们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基础课和金钥匙。

二、 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在时”,锚定红船航向,增添红色动能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于宗教工作而言,如何准确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在时”,积极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我认为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锚定红船航向。具体而言,就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以及我国宗教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在这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宗教文化事关意识形态。任何宗教都与政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区别并不在于讲不讲政治与导向,而在于讲什么样的政治、讲什么样的导向。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是中国化的宗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宗教,是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抵御西方社会的“文化鸦片”,为中国发声的宗教。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宗教中国化工作,不仅有面向中国、内需内强的一面,还有面向世界,外向发展的一面。而且中国化正是国际化的基础——自己先做好,才能让人信服,而内需内强这一块,对我们与时俱进地注入红色基因、增添红色动能提出新的要求。

为此,我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上提出:我们道教的自身建设与传播,同样需要树立这样的健康发展观,即以“全民的、健康的道教发展与传播”为己任。

实际上,“全民的、健康的”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绿棹红船舞澎湃,一波才动万波随。历史实践证明,宗教作为“一种绵延历史的文化传统和潜移默化的文化习俗”,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守正创新。这些成长和成绩,也为我们全面贯彻“两个结合”,明确了总基调和总抓手。

三、 精心谋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将来时”,智绘一张蓝图,打造“蓝海”引擎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我们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绘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蓝图。

这张蓝图的鲜明底色,便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与突出的和平性。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道家道教在自己学术形成与教化流行中,也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形成,做?绻?匾?毕住R?颜庹琶篮美锻急涑缮??质担?贫?谢?判愦?澄幕?锓?龊T偬崴伲?鹈稳?蛭幕?ldquo;蓝海”。我们首先就要以“五个突出”为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新技术,瞄准新质生产力,用高质量的内部梳理,在内容上盘活传统文化资源,让扎根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动”起来,和我们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走”出国门,成为可欣赏、可参与的活态文化体验。

其次,我们还要善于打造文化IP,以文化营销理念,畅通文化传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把“愚公移山”“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中国的伊索寓言”等,通过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形式,生动活泼地讲向世界;向世界擦亮中国道教的养生、音乐、绘画、建筑等文化名片,与儒家传播补位补台,消解异域受众与中华文化的审美距离,让传播变得更便捷、更立体、更有趣、更精彩。

同时,我们还需对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敬畏,注意地球村的文化差异,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群和场景,研判其文化取向,把握其文化需求,以文化人,以艺通心。通过高水平的“翻译”功夫,确保我们的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变调、不走样、不放空炮。追求传播的内容精准与创新、项目精准与创新、渠道精准与创新和成效精准。

这些,也正是我们从实、从细、从优做好“两个结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浏览次数:311  
   上一篇:赓续一脉 同心共荣——第二届道教文化与台商大陆精神家园研讨会在苏州昆山成功举办
   下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新澳门原料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7010414号   技术支持:豫王科技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电厂路与濮河路向北50米路西(豫王置业)院内   电话:18639020176
豫公网安备41172702000178